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看《大观楼长联》里的生物多样性,助母亲湖滇(3)

来源:大观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6-06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要】: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向昆明市西山区福海街道赠送3D“花鱼蚌生态模型” 大观楼长联里的文化记忆,滇池里的生物多样性,将依托一系列这样的工作传承

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向昆明市西山区福海街道赠送3D“花鱼蚌生态模型”

大观楼长联里的文化记忆,滇池里的生物多样性,将依托一系列这样的工作传承和延续下去。

说起儿时滇池里有什么鱼,李永周掰着指头数起来,“最多的是鲫鱼、鲶鱼,和长得像黄辣丁的一种鱼,个头大一点,二三两重。”李海则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金线鲃在他小时候已经比较少了,在山泉水流入滇池的地方才见得到。多的是当地人叫的扁鱼(音)和尤鱼(音)。“尤鱼长得像白鱼,只是鱼磷更细些,身上两边各有一道红线。每年有三天会在海埂大量出现,多得用脚都能踩到。”

多年前的每一个清晨,熹微的晨光唤醒滇池的碧波,岸边随着波浪轻摆的渔船内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。少年李永周张开惺忪的睡眼,父母已经在整理渔具,观察风向,准备起帆出海。李永周生于1952年,新河社区人,从小在渔船上长大。在他的记忆里,童年的滇池,清得能看到水下两三米,在船上渴了用瓢直接舀一口来喝,到了饭点用滇池水煮饭。比李永周小13岁的李海也曾是新河渔家人,他回忆自己家里喝水,是划船到滇池上舀回来倒进大缸里。

巾帼打捞队成立头十年工作量很大,每天天不亮出发,干到中午11点半左右回到岸边,拿出早上出门前准备好的午饭,快速吃完又接着干到天黑。两个人一条船每天打捞好几趟,捞上船来的大多是生活垃圾,早上装两三船,下午再装两三船。看着湖面上捞不完的垃圾,难过之情泛上李云丽心头,滇池水养活了祖祖辈辈,怎么就变脏了?“我想回到小时候舀起滇池水就喝的日子。”带着这个愿望,李云丽在巾帼打捞队干了几十年。

湖泊不堪重负,自净能力进一步衰退。曾经为李永周和李海所熟悉的鱼和鸟也在减少。

清澈的湖水里海菜花、韭菜花等随处可见。渔民一早出海(老昆明人把滇池叫作海)忙碌到中午,在船上用柴火或煤生好炉子,水和鱼都是现成的,再伸手薅把海菜花,放到煮鱼的锅里。在一把炉灰捂香的干辣椒碎未和少许盐巴自制而成的佐料加持下,“这样做出来的一锅熟,鲜得很!”李海讲起来津津有味。

渔民的一生都与水和船有关。十二三岁开始跟着父母一起捕鱼,学着长辈的样子拿起工具。十六七岁成为家中的捕鱼主力,寻找鱼群,下笼撒网。下午三四点挑着满满的收获去附近村的鱼市上售卖。夕阳落下回到船上睡去。

生物多样的滇池是渔家娃的天然乐园。

童年撮虾游泳看鸟捡蛋,长大婚娶育儿都在船上

滇池

滇池

技艺娴熟,年岁也在长。李永周结婚娶媳妇时家里给置办了一条新木船。婚礼在船上,船头摆上两桌,喝喜酒念绕口令闹房,就是嫁娶了。生儿育女也在船上,有钱的请村子里的产婆,没钱的就请家里老一辈有经验的帮着生产。

滇池富营养化,巾帼打捞队一船一船往岸上运打捞物

5月22日,在云南“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主题发布活动”现场,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向昆明市西山区福海街道赠送了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“花鱼蚌生态模型”。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表示,昆明动物研究所将在福海街道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普展示。为本地居民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物种介绍,为游客和市民提供可参与的科普互动内容,弘扬和保护当地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。

李永周说: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船房河变成了臭水河。”李云丽所在的巾帼打捞队在这期间成立。据她回忆,1987年以后入滇河道上都是水葫芦和垃圾,来往船支水路不通畅,有渔船的村民都到滇池自发打捞垃圾,打捞了一年,湖面上仍是垃圾随风飘动。

巾帼打捞队

巾帼打捞队队员吃午饭

每年冬天都会来到昆明的红嘴鸥

福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、办事处主任刘昆林在接受模型赠送后表示,福海街道位于滇池西北岸,有大量的湿地和丰富的土著鱼、鸟类等物种资源,在省、市、区领导的指导下,福海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。在福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过程中,将联合中科院等机构,围绕母亲湖滇池打造城市生物多样性“示范窗口”。

文章来源:《大观》 网址: http://www.dgqks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6/1186.html

上一篇:中华粽子地图 “粽”艺大观
下一篇:烟火济南 百年大观又见蒲菜宴

大观投稿 | 大观编辑部| 大观版面费 | 大观论文发表 | 大观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大观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